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永乐店镇中心校教务处推荐语文教师、班主任阅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语言积累,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 可见,兴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
求知识和获得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书香”氛围。既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每天一则,由宣传委员书写在黑板上,成为课程表的一部分让全班同学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
每人捐献一本书,班里成立图书角,让学生享受到买一本书可以看到几十本的好处,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
息,我利用晨会、午会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佳作陈列柜”、“新人新事新气象”、“一人一篇演讲”等,
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看到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优美文章等说出来;活动由同学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体参与,主持稿和交流文章资料书面整理成册。这些做法,可以激发
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本”、读后感、“我与书的故事”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优秀的读后感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集》;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读书之星”。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
好书。
二、创设条件,拓展课外阅读的时空性
(一)课前一分钟演讲。每节语文课开始,先让一位学生上台一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形式老师统一规定,有时讲一个故事,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有时交流一本好书,介绍书的作者、作品,写作特色,欣赏其中的一个优美片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其口头表达
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籍。
(二)开设“课外阅读课”。
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阅读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挤出一堂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可以
统一借阅同一本书,统一指导阅读。
三、指导方法,突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2、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
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具体方法有:
1.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材料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来阅读,如学习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篇以后,布置学生找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和其他名篇名句去读、背;读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布置学生找季羡林的其他文章来读。
2.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读了《倔强的小红军》,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
3.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可找原文阅读,如要学习《草船借箭》,可指导阅读《三国演义》。
4.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例如,在学习《草原》之前,让学生查找描写草原风
情、蒙古族风俗及作者老舍的文章去读。
(二)指导学生读好书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平时经常有学生让我推荐好书,我知道一人的信息是有限的,我利用家长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学生平时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另外又向儿童文学方面的专家咨询,让他推荐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看的书,我讲征集到的书的目录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选择性地去阅读。当然,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要博览群书,这样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罗曼?罗兰曾说:“要
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三)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
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我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五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的词、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天批改,每周一
次进行反馈评价,
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
(四)指导学生内化吸收
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如果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仍然是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 。所以,可以从读、思、说、编等各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内化与吸收语言。读,多读精彩段落,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缜密思路和观点主张积累于学生胸中。思,边读边思,不仅要想文章哪些是美的,还要思考文章是怎么表现美的,积累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技巧。说,复述读物内容,在学生读完书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巩固消化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编,编手抄报,
利用节假日编一张手抄报,(我班有一份班报)学生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是课外阅读的质的飞跃。我觉得还有一个,那就是“背”和“抄”。如果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来帮助记忆积累,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仍然会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阅读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提高的现象。大文豪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超过很多书,抄书使他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
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阅读被誉为智慧之源,课外阅读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且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语文老师,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诚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绝非坦途一道,如何在千头万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真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还需要我们戮力以同心,上下而求索,共同去研究。
2014.3.5
永乐店镇中心校教务处推荐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