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2015年01月21日 08:48:29 访问量:257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陋习,初步建构起了既各具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现代化建设对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能力的高要求,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总体上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是我们长期处在扭曲的考试文化的笼罩和频繁的考试控制之中。而这又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为主的“师本教育”不无关系。教师们深知其危害性,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难以找到合适的改革路径。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迷失在应试教育体制的空间里,默认了教育教学现状,日渐销蚀了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决心。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勇于承担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之现状和革除师本教育之陋习的责任,努力拓展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空间,寻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途径。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面临的问题或矛盾还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素质教育和片面追求应试的矛盾

一定意义上,素质教育和片面追求应试的教育构成了我国目前教育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许多学校表面上实行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在当前功利主义普遍盛行的趋势下,由于考试对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这个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漠视学生的个性,从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严重存在应试倾向,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把考试分数不合理地上升为评价学生、教师乃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变或纠正把考试作为唯一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寻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如果长期徘徊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是在素质教育上“蜻蜓点水”,就会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始终无法缓解或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进一步发展。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矛盾

过去我们在涉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往往忽略了语文与思维、语文与思想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两种倾向。要么强调语言的表现、表达形式,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要么只突出语言的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的形式。这两种倾向构成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即语言的工具性与语言的人文性的矛盾。许多语文教师想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注重语言的形式,又强调语言的思想内容;既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但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体制框架下,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想教学状态只是一种奢望,只有突破现行的教育体制的框架,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才有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与学的矛盾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在专注地教,而较少看到学生在自主积极地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只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zhuan制的传输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更确切地说教学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设计的。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的设计仅仅是教者如何教,就只能陷入对对象生命活动的模拟和应对,这引起天文数字的教育项目裂变,导致教育永难摆脱外力不足和外力不能与学习者的活动相匹配这两种紧张……这样的设计越细,就越有可能使儿童陷入被动,更遑论实现儿童的生命自然的充分发挥。”[1]这是由于人们长期认为儿童是无知的,儿童只有在成人的推动和监督下才能发展,忽视儿童学习与创造的天性。成人对儿童及其发展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这种心态反映在教育教学上,就表现为教师不厌其烦地把一点一滴知识传递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什么,而学生就像一个被动的容器不断地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想象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总是要把所有的材料都编制成可教物,例如一篇文章的作者意图、写作特点、字词句结构等,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其实可以自己学,而且可以学得很好。今天的语文成为教得最多而效率较低的一门学科。整个教育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而去教学生本能就会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教育的困境。这种教与学的矛盾一直贯穿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不解决好这一矛盾,势必影响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编辑:蒲海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禁毒展览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乐店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永乐店镇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永三村北 公共邮箱:yldzxxx@126.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